2021年9月29日 星期三

宋河街上的故事

时间:2023-08-23 09:21:41来源 : 个人图书馆-鄂中京山


(资料图)

宋河主要街道有富水路、城中路、青龙大道、青龙西路、高升大道以及富水西路、富水南路、延寿街、前进街等。辖区内主要桥梁有宋河一桥、宋河二桥、宋河三桥、青龙桥、舒家坡桥等。城中路的起源,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它起步于两汉,发展于唐宋,辉煌于明清,同时兼具“南船北马”特色。正是这种特色,不仅带来物资的快速集散和流通,而且促进宋河集镇、商埠的形成和市场、商贸的繁荣。反过来,宋河的集镇和商贸,也带动水陆交通的发达,因此,宋河逐步确立在京北的重要地位,成为京北中心和鄂中重镇。西汉,朝廷在镇域境内开辟驿道,连接安陆和南郡(今江陵),这是历史上宋河正式出现由国家修筑的道路。宋河成为古官道上一个重要驿站,出现村落,初步形成人口聚集。

三国时期(宋河属魏,京山属吴)

城中路历史悠久,从西魏置富水郡起,均在城中路设官置吏,署理公务,因此,一直是本镇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富阳书院开办于明朝中期,为宋河小学前身。有天齐寺、延寿庵、青龙庵等修建于明清时的寺庙。有江西会馆、豫章书院、陈家祠堂、高家书楼等历史建筑。1935年,绕城中路修筑城墙,用于集镇自保。自明代起,沿城中路临富水河一侧,建有码头、渡口、锚地,京山北部以及随州、枣阳、安陆西部乃至河南南部的物资,大多倚靠大富水航运集散到外地。解放初期,城中路商户过千,人口近万。有宋河酱菜、宋河麻糖、宋河喜饼、宋河锅盔、宋河“克蚂”烘笼、宋河皮鞋等特产闻名于荆楚。自西汉起,特别是明清两代,城中路市场活跃,贸易旺盛,因此吸引外地客商。一批来自江西、安徽、陕西、河南等地的商人,陆续进入城中路,依托宋河资源,从事经营。他们组建会馆,结成同盟,集散本地物产,不仅使宋河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范围更加广泛,数量日益增长,而且也催生了宋河的“码头文化”。清中期,随着汉口开埠,成为通商口岸,大富水航路直达汉口港,然后,通过汉口港集散物资。为了方便货物装卸,宋河港在汉口设置专用码头。汉口港宋河专用码头的设置,不仅进一步繁荣了大富水航路,同时也扩大和确立了宋河在周边地区商业贸易中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安陆、随州、枣阳等地市,坪坝、三阳、绿林等乡镇,包括河南南部唐河等地粮食、棉花、山货、水果、木炭、猪鬃、雪油、桐油等的销售,也越来越依赖于宋河城中路的市场和大富水航路,宋河遂成京北重镇及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民国初期,城中路有2条主街道,一名正街,西起乌龟背(今药材巷),东至圆通寺(今贸易街),长800余米,宽5米,卵石路面,是全镇的商业中心;一名河街,从余家巷至王家巷 ,长250米,宽5米,是山货行、(桐、梓)油行、盐行所在地,卵石路面。此外,在正街两侧, 还有土地巷、王家巷、银匠巷、水巷、戴家巷、田家巷、邱家巷、光明巷、竹林巷、延年巷、民生巷、益寿巷、龚家巷、熊家巷、傅家巷、同善堂等,这些小街小巷,建于解放以前,总长度愈5000米,大多为卵石路面,是居民住宅区,房屋多为砖混木结构楼房。

宋河一桥

解放以后,城中路商贸繁荣,市场兴旺。手工业、服务业活跃,京山轻机发轫于城中路的一个铁匠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化蛹成蝶,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奠定了京山工业的基础。

宋河逢“单日”赶集,俗称“热集”。热集这天,城中路人头攒动,市场繁荣,交易旺盛,物资集散快,有“小汉口”之称。自明清起,就吸引距离宋河城中路集镇30里的坪坝、晏店、罗店、贾店、石板、仁和、三阳、天王、合兴集、火龙垱、熊滩等周边地区的商家和百姓,前来宋河赶集,成就“九个三十里赶宋河”的佳话。

关键词:

(责任编辑:黄俊飞)

推荐内容

Back to Top